资讯
“双减”焕发新魅力 传统文化进校园
日期:2021-12-28
浏览:
来源:
作者:东网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脆的吟唱声伴着落日的余晖响彻整个校园,一首首古诗在学生们的诠释中变得鲜活起来。近日,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东丽区宝元小学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后服务良好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为探索“双减新路径”,宝元小学把课后服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也让课后服务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绘本,绘制团扇提升了审美情趣;通过木质拼图、钻贴画还原古代社会风貌;通过剪纸、泥塑、绘制马勺、风筝,在“非遗”技艺中感知民族文化精神;通过投壶、吸盘射箭、唱诵古诗等形式让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渗入孩子们的血脉和心灵。
阅读绘本,润泽童心
“小鲤鱼们心中有个伟大的梦想,就是要跳龙门变大龙……”在教师王若玉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和小鲤鱼一起寻找龙门,克服困难。阅读传统文化绘本,能够唤醒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想象力,让一个个人物形象的美好品质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切实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兴趣盎然。
非遗传承,你我同行
为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宝元小学将剪纸、团扇、泥塑、马勺、风筝等非遗文化融入课后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剪纸课堂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步骤认真练习:折、叠、剪、刻……一把剪刀一张纸,方寸之间,变幻无穷,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一张张毫不起眼的纸,变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潇洒流畅的剪纸艺术作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鲜洁如霜雪,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术教师苏菲耐心地指导学生们进行动手体验。老师教得仔细、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老师!您看,我的泥塑杯子做好了!”学生们的手上虽沾满了泥巴却丝毫不影响创作的热情,稚气未脱的他们仔细又专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在他们的精心制作下焕发了活力。
在绘制马勺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马勺脸谱的由来,还学会了从最基本的构图开始,勾边、填色,绘制马勺脸谱。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张张生动的京剧脸谱在孩子们手中慢慢呈现。极富创意的脸谱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风筝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走进六年级的教室,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正在制作、设计他们的风筝,同学们拿起画笔,尽情创作。经过整堂课的努力,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完成作品后的快乐和满满的成就感。
巧手拼贴,妙趣横生
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们利用木质拼图还原了古代建筑风貌,“天坛”“岳阳楼”的简单复盘也让学生认识了古代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与木质拼图相比较,钻石画更像是古今艺术的结合。一颗颗小小的“钻石”,点钻成线、点钻成片,最终“点钻成画”,让国画以崭新的身份与学生们相遇。学生用双手拼搭过去,点“靓”未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游戏,古学今用
为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宝元小学借力传统体育游戏,开设了投壶、吸盘射箭两项传统游戏课程。课堂中,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射箭、投壶的历史由来,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练习、小组比赛等形式,对投壶、射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将传统游戏融入拓展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建立了团队间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还为课后服务拓展课程注入了活力,为“双减”添彩助力。
下一步,东丽区宝元小学将继续紧跟“双减”新形势,继续聚焦特色活动,让每位学生“心有所向、行有所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创新思维的平台,留住文化根脉,培育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
-
8月25日,湖南省总工会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演艺集团在长沙举行座谈交流会。 会议指出,推进文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