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多用传统文化解锁“第二课堂”
日期:2022-01-10
浏览:
来源:
作者:连海平
每周二下午,在广州署前路小学的操场上,舞狮的锣鼓声此起彼伏。据广东醒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介绍,如今广州像署前路小学这样开展醒狮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已有176所,当中包含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班少了,校内“第二课堂”活了。除了醒狮进校园之外,像武术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也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久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还做了一次全新的、有益的探索——受大南路小学委托,该院将小学五年级课文《桥》改编成粤剧课本剧,由小学生们排练完成之后,“送戏”到其他小学,在同龄人中“圈粉”,颇受学生欢迎。
将优秀岭南传统文化送进校园,非常有价值。于传统文化而言,想要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就必须重视“圈粉”、培养“铁粉”,让年轻一代认识、了解,然后接受、喜欢。有了群众基础,传统文化才有底气;群众基础有多雄厚,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在岭南传统戏曲中,为何潮剧表现突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不辍走基层路线,不断培养新生代戏迷。醒狮进校园,学生们不但认识了醒狮文化,还附带了解了传统民乐、传统美术。耳濡目染、春风化雨,孩子们就会慢慢喜欢上醒狮。可以说,传统文化每吸引一名学生,都是在为自己未来发展拓宽一寸空间。
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解锁“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将带来多重改变。“双减”的初衷就是将孩子们从学科作业和校外培训的“重围”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发挥特长,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双减”之后,谁来补位?这是许多家长所关心的,也是不少学校头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无疑是一个启发,必将产生多赢结果,尤其像醒狮或武术进校园。一方面,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舞狮是一项强度较大的运动,对参与者而言,一场狮舞下来,不亚于跑一两千米。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得到了熏陶。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真实感受文化之美,让人终身受益。
推动优秀岭南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万事开头难,在实践中也难免碰到困难。比如,如何避免将传统文化局限于“表演”,谨防流于功利化,避免因此忽视了精神内核与深层意义的发掘;推动过程中,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如何克服岭南文化传承地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等等。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只是为了好玩,还要玩出境界,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因此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文化部门,都要重视起来,行动起来,补上、补好这一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山西大学今年将迎120周年校庆
热点信息
-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
-
8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与沈北新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