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非遗”文化成为宁夏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宝藏
日期:2022-03-03
浏览:
来源:
作者:银教宣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宁夏各地中小学积极引入“非遗”文化资源进校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创意绳编
说起宁夏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绳编,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二小学的同学们可谓得心应手,学校美术老师创编的流苏壁挂、花嫁凤冠、猫头鹰、花蝴蝶、美猴王、水壶套等作品尤其受同学们欢迎。
现代艺术风格与传统技艺完美结合的绳编作品课程是学校“5+2”课后服务最热门的课程之一。丰富的编织种类和老师的耐心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家长们也跃跃欲试。
唱念做打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的排练室里,同学们学站姿,学手势,练习的有模有样。
学校把戏曲课程内容列入学校音乐、美术课教学计划,组织外出培训,指导孩子们排练,邀请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演职人员进校表演,开展校内外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为戏曲课程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保证,让师生近距离领略戏曲文化魅力,学习传承戏曲文化艺术瑰宝。
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戏曲小演员们已经能够登上宁夏戏曲春晚、平罗县团拜会、花开宁夏艺术展演的舞台,并且获得了“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石嘴山市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炕围画
近日,在同心县第四小学的手工作品展示室里,一堂非遗“炕围画”课程进行得火热。在老师的细致讲解和示范下,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兴致勃勃地在油画布上描绘起来,即使是细节繁琐的勾勒也画得极其投入。
炕围画又称墙围画,是一种中国民间常见的室内装饰画,它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为一体,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同心县第四小学开设了这门兴趣课,传统文化的美丽和深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激发起更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剪纸艺术
宁夏剪纸“非遗”传人于福琴现在是泾源县白面民族小学最受欢迎的老师,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纸,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剪纸艺术。
泾源剪纸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面民族小学利用区域资源,结合“双减”政策,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把非遗文化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零距离”传承技艺,从“仿”到“改”再到“创”,于福琴实施分段教学,逐步让孩子们了解剪纸艺术的渊源与发展,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黄羊钱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羊钱鞭”流传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是一项已有500余年历史的民间体育运动。今年春节,由中宁县第三中学128名学生组成的打黄羊钱鞭拜年视频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超过47万人次。
中宁县第三中学黄羊钱鞭教育教学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去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进一步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给学生们提供了解黄羊钱鞭的平台和拓展兴趣、展示个性的舞台。
“学校所有班级每周都有两节独立于体育课外的黄羊钱鞭课,有专职老师教授相关动作要领,我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钱鞭情韵》,将黄羊钱鞭的历史、动作等予以归纳展示。”中宁县第三中学校长莫建军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 根据做好新增推免资格...
-
9月9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备工作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会议安排部署了会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