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德州:以“德”为名,何其幸运!
近日,由德州市图书馆承办的“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循着千年运河的脉络由南至北抵达德州。在当日举办的文化座谈中,著名媒体人敬一丹感慨道:“一座城市能以‘德’为名,这得何其幸运啊。”引发全场观众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诚哉斯言!人如其名,城市也是如此。德州为何能千年以“德”为名而不改?
德之幸,是名与实的千年契合
千年前,始皇祈愿“德水安澜”。古之谓“德水”即今之黄河。黄河既孕育了华夏文明,也赋予了德州最初的名字。因黄河而有德州之沃土,因其浩荡不驯,而有德州人战天斗黄不屈不挠的精神,“红心一号”至今激励一代一代德州人创新前行。京杭大运河的出现,则为德州的“德”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九达天衢”“神京门户”而有“帆樯林立,舳舻相接”,南北文化交融于此;董仲舒“天人三策”儒学滥觞随漕船远播;颜真卿所作的《东方朔画赞碑》留存至今……如果说黄河赋予德州农耕文明的根基,那么大运河则为德州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德”也从最初与水相关的祈愿,逐渐演变为一种涵盖人文、商业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德州之“德”不只是城市名称的符号,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是贯穿城市发展的精神主线。
德之艺,是匠心传承的时代风骨
古黄河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水是德州的脉络,滋养了风土人情,交汇出历史文明,哺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黑陶与红绿彩犹如两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德州有“中国黑陶城”的称号,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如漆、声如磬”是其特质。而诞生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恰似在单调的黑白画卷上晕染出第一抹绚丽的色彩。德州的美食文化同样值得一提。传承300年的“中华老字号”德州扒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德州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古老的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手中精彩演绎、焕发新生,凭借匠心让“德之艺”声名远扬。
德之新,是古今对话的当代表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倡导持续自我更新,主动求变。如今,德州积极探索古今对话新路径,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的“德”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统筹黄河、大运河两河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以两河为纽带的水文化,响应国家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战略。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德”之精神的薪火相传,到“德”之匠心的坚守创新,不断丰富着“德”之内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德”的当代表达。
德之魂,是人文浸润的精神传承
西汉贾谊在《道德说》中提出:“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德州之“德”,亦有“六美”,与城市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人文特质高度契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在此流传,那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是“道”与“忠”的生动诠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在此萌芽,其对思想传承与社会秩序的追求,蕴含着“仁”与“义”的内涵;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以笔为剑”的忠烈气节在此铭刻,那面对危难挺身而出的风骨,彰显着“信”与“密”的力量。近代以来,匠心独运的王为民用三十项革新成果标注着德州工匠的精神高度;退而不休义务奉献的张星南用赤诚映照着理想信念的永恒价值;“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的孟祥斌用生命诠释了德州大义。从以德润世到因德生辉,薪火相传的德州精神,在古今交融中历久弥新,构筑起新时代的精神高地。
热点信息
-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发布通知,开展“旅游诚信省”优秀案例征集工作,深入推进“旅游诚信省”建设,总...
-
8月4日至6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合肥举办2025年安徽省金牌导游培训班。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