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红韵传薪火 非遗润同心
7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红韵传薪火·非遗润同心”民族团结实践团在江苏、新疆、青海、西藏、贵州等地,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探寻红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红色文化传播、非遗技艺传承、返乡文化宣讲等形式,促进民族团结与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合。
科技溯红迹 星火照青年
为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实践团创新研发“AR看淮海”APP,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沉浸式讲解服务。通过AR技术还原“小推车”“水瓢”“夹板”等文物场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藏族学生江白深有感触地说:“科技让历史触手可及,民族团结的精神跨越时空依然生动鲜活。”此次活动特别设计了“数字+实景”双线学习模式,通过技术手段让红色故事更生动地触达年轻群体。在徐州市铜山区丁溜村红色教育基地,成员们通过参观基地、走访抗战老兵,了解当年运河支队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并肩作战的故事。“没有各族同胞的支援,我们打不赢那场仗。”抗战老人的话让来自西藏的拉姆德央深受触动,“我要把这些故事带回家乡,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根基。”
非遗融技艺 同心绘锦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习所,团队成员共同探究徐州香包的精湛技艺,精心制作出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香包。青海籍学生卓玛才丹巧妙地融合青海刺绣技法,创作出多民族技艺融合的“同心香包”,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文化的融合。剪纸环节中,满族学生冯思宇以淮海战役民族团结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回民担架团》剪纸作品。通过细腻的剪纸艺术生动再现了各族群众并肩作战的感人场景。她还将作品带回满族自治县,向当地居民展示,讲述了担架团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
返乡传薪火 边壤育新根
实践后半程,少数民族成员分赴家乡开展文化传播。在西藏拉萨,扎西多吉带着团队制作的“星火小课堂”短视频传播给当地小学生。视频里,大学生宣讲员细致解说文物故事,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孩子们还通过体验榫卯拼插,共同完成支前小推车文物拼装,面对如此贴近生活的历史体验,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积极参与。贵州省土家族学生赵才宇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组织了一场非遗体验活动。他将徐州剪纸技法与土族盘绣结合,带领乡亲们制作了“民族团结”主题剪纸画。“老一辈常说‘各民族团结像糌粑一样捏成团’,这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赵才宇在活动日志中写道。
长效机制:党建共建,青春力量持续赋能
团队依托学校红石榴青年驿站平台,已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建立党建结对,未来将通过“线上资源库+线下工作坊”持续输送红色美育内容。学生党支部书记于晴老师表示,本次实践成果将转化为校本课程和文创产品,未来持续深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育人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是这次实践的核心价值。”淮海战役纪念馆社教处处长高聪评价道。据悉,后续团队还将通过微电影拍摄、实景宣讲视频制作、非遗作品展播等多种形式继续深化实践影响力。
热点信息
-
暑假里的孟海镇,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鲜活气息。作为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定陶区孟海镇依托非遗资...
-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绘梦千村,执笔新篇”乡村振兴实践团响应号召,于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