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南职业学院:校园里“染”出非遗新故事
济南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实训室里,民俗非遗文创社指导老师、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张玉坤指尖捏着棉线在白布上缠绕,手把手教社员们捆扎“冰裂纹”。捆扎好的白布被投入盛着蓝靛泥的染缸,染制后拆线、晾干,布面上已经晕染了蓝白相间的花样。
张玉坤教学生的这项技艺叫作扎染,这项传统技艺历史悠久,白族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或扩展项目。
民俗非遗文创社的成立,脱胎于张玉坤在美育课程教学中的真实感受。“在讲到一些非遗项目时,很多同学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开展深入的实践操作。”如何让同学们不仅能“听到”非遗,还能亲手“触摸”非遗?张玉坤发挥自己在扎染、剪纸等手工技艺上的特长,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民俗非遗文创社。
为了让同学们和扎染“亲密接触”,张玉坤自费采购了蓝靛泥、棉布、夹板、皮筋、针线等材料,教同学们如何在布面上“变出”一只蝴蝶、一朵花或更为复杂的纹样,鼓励同学们把染好的布制作成文创产品。社团同学们的创造力超乎想象,他们把扎染好的布做成布包、围巾、发夹、胸针、挂件、布偶。许多同学把亲手制作的配饰、挂件佩戴在身上,每天走在校园里,就像“行走的传承人”,为社团吸引了大批“粉丝”。
社团同学的扎染“作品”远不止他们戴在身上的饰品,他们还带着这项技艺走出了校园,到社区、福利院开展活动,在支教活动中开设非遗课堂。今年6月从济南职业学院毕业的周迅如曾和社团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的村庄开展活动。她发现传统非遗手工艺是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密码”,他们刚到村里时,村民们还有一些陌生和拘谨,一旦动起手来,村民和师生的交流愈发深入。当自家的旧围裙、手帕在蓝色染料中浸染出美妙的纹样,焕然新生,村民们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一位社员曾向张玉坤分享自己的支教经历。“她发现支教地幼儿园的一些小朋友对扎染、剪纸这些传统手工艺特别感兴趣。活动结束之后,大巴车要接同学们回驻地,但有几个小朋友围着她,不让她走,非要让她再讲讲某种纹样怎么做,问她为什么染出来的和想象中不一样。尽管那天让其他同学等了1个小时,她感到很过意不去,但能满足这些村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她感到很值得,也很自豪。”
“从来没有‘失败’的作品,只有未被发现的美。”这不仅是扎染的特点,也是张玉坤希望通过这门技艺传达的人生态度。扎染的成品有时会和想象中大不相同,当有同学觉得成品没有想象中好看,张玉坤会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设计成能彰显它的美好的文创作品。
社团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兴趣小组”范畴,它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能力拓展和职业发展路径。社团成员中有不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带学生到幼儿园实践后,张玉坤和同学们一起总结经验,把晦涩的传统纹样术语改造成孩子能懂的语言:“如意纹”是咧嘴笑的卡通动物,“回字纹”是数字迷宫。扎染步骤也被编成儿歌:“小棉线,绕圈圈,给布布扎小辫;泡个澡,变变变,白娃娃穿花衫。”社团成员们还把白族扎染的故事画成绘本、用“字母染”工艺制作拼读游戏教具包……今年6月毕业后,周迅如成了一名幼儿园教师,她把在社团里学到的扎染技艺利用起来,在幼儿园开设了“染布变变变”特色美育课。
张玉坤介绍,还有同学把扎染技艺拓展到自己的职业图景中,有同学开设了网店,或在校园里售卖自己制作的扎染文创产品。“虽然只是售卖一些小物件,但也是他们的一种创业尝试,我会鼓励他们说,‘你们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管同学们以后把这些传统手工艺作为工作、副业还是兴趣爱好,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张玉坤在小小的实训室里播下的种子,正像蒲公英一样飘向四方,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讲述更多关于非遗的“蓝白故事”。
热点信息
-
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怀化举办,以文兴旅,由湖南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精心策划的非遗为背景的微短剧《...
-
“积善贵州 非遗之光”贵州省残疾人非遗文创作品展将于9月12日在北京故宫开展,84件出自贵州残疾人绣...